close

早期,動物行為的研究尚未普及的時候,
很多飼主跟醫師連動物必須跟其他動物接觸來建立社會化行為都不是很了解。
當時用來教育狗狗的方式大多是處罰,不乖就扁。
直到近十年左右,動物行為漸漸的受到重視,
連我還在唸書時,系上就有開動物行為這門選修課程,
可見獸醫師已經注意到動物行為的重要性。
三年前第一本動物行為的教科書也出版了,
裡面內容的精彩不輸給人類心理學,治療方式及藥物也比以前多了很多選擇。
不過就算如此,飼主方面還是得不到太多的訊息,
目前最為飼主所知道大概就是狗狗必須要跟其他狗跟人以及不同環境接觸的社會化行為。
不過有很多飼主發現,明明就常常帶狗狗出門到處啪啪走,
也讓狗狗接觸不同的狗及人,但狗狗某一天來到以前常去的地方,
卻突然出現害怕或是脫逃甚至攻擊的行為。
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幼犬恐懼症」。
在幼犬的成長期中有一段被稱之為「恐懼期」的時期,
這時期大約出現在幼犬6到8週大以及6個月到一歲這兩個時間點。
在這兩個時期,狗狗對外來的一些刺激會較敏感,
也許人事物都類似,只要有小小的改變,
很可能就會讓幼犬心生恐懼,進而演變成為行為問題。
大部分幼犬感到恐懼時,
第一個行為反應就是想找一個隱密的地方躲起來或是躲回主人身邊。
如果第一個行為反應之後,造成幼犬恐懼的因素還在,
那再來的第二個反應很有可能就演變成攻擊。

當幼犬開始會攻擊時,由於幼犬的咬合力以及牙齒都尚未發育完全,
咬起來並不會有太大的傷害,所以有很多主人都不會在乎,
也不會去教導幼犬那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這樣久而久之當幼犬變成成犬之後,攻擊行為就會變成主人的困擾。
以前很多人的觀念都以為幼犬教不會,所以就放任幼犬去發展牠的行為,
導致成犬之後要花更多的時間跟精力才能去矯正他幼犬時培養出來的壞習慣。
所以現在較新的理論大多建議幼犬時就要開始訓練,因為幼犬的可塑性比較好。
所以一旦幼犬出現一些偏差行為的時候,
主人一定要立即糾正,尤其是攻擊行為。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幼犬出現恐懼、反抗或攻擊行為時,
最忌諱就是去安撫牠,因為你一旦去安撫牠,
牠就會覺得牠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對的,反而會加強牠這個偏差的行為。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行為吧。
既然幼犬會害怕某個人或地方,要解決這個問題,
就必須讓幼犬遇到這個人或到某個地方時有愉快的經驗。
比如說,幼犬害怕到動物醫院,那主人可以常常帶狗狗到動物醫院附近走走,
先不要直接進到醫院裡,可以經過動物醫院幾次。
然後再身上帶著一些狗狗平常沒吃過的好吃零食,
每經過一次醫院時就餵他吃,但是要記得控制零食的量哦,
時間別太久,不然等到狗狗吃飽了,他可是會回憶起那個恐懼感的。
這個過程可能要反覆的進行大概一星期至兩星期,
直到狗狗可以自在的經過動物醫院,接著就是詢問一下獸醫師大概什麼時候人會少一些,
在那個時段帶狗狗進到動物醫院裡,讓狗狗跟醫師或助理互動,
在互動的過程中當然也是可以用零食作為獎勵。
只要讓狗狗不要每次到動物醫院所接受到的訊息就是要接受檢查或打針的話,
讓牠到醫院也有愉快的經驗,幾次下來,狗狗就會慢慢淡忘動物醫院是個可怕的地方,
就不會害怕到醫院,也不會一到醫院就對醫護人員出現攻擊行為。
至於要怎樣分辨狗狗到底還是不是害怕呢?
很簡單,只要平常在家狗狗會吃的東西,到新地方狗狗就不吃了,
那就表示狗狗有恐懼感,如果狗狗對環境熟悉安心的話,就會想吃。
還有前面提到在訓練過程中,當狗狗出現害怕的行為或攻擊行為時,
主人切記不要安慰牠,尤其是出現攻擊行為時。
一旦主人去安慰狗狗,狗狗就會認為牠這樣的行為是正確的,
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狗狗行為的偏差。
但是如果在訓練過程中,狗狗還是一直出現恐懼的狀況該怎麼辦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先把狗狗帶到安靜的地方讓狗狗休息一下,
消除他的恐懼,如果過了一段時間後狗狗還是很害怕的話,
那就先帶狗狗回家吧,下次再進行訓練。
不然一旦讓狗狗產生太大的恐懼感,這個感覺就會讓牠記在心中,
這樣的話可能會沒辦法消除牠的恐懼感了。
大部分的狗狗經過這樣的訓練之後,恐懼的狀況會慢慢的改善,
甚至到了陌生的地方都不再有恐懼感。
不過有些本身就比較膽小的幼犬,可能這樣的訓練對牠們來說效果不好,
如果照上面的方式訓練幾次,狗狗還是沒辦法消除恐懼的話,
那就建議找專業的訓練師訓練,以免把狀況越弄越糟哦。
其實狗狗的很多行為偏差都是由於幼犬時的一些行為被主人所忽略,
或是主人不在乎所造成的。如果發現家裏的幼犬出現一些不好的行為時,
最好能諮詢你的獸醫師或訓練師,才不會讓小問題慢慢變成大問題哦。
全站熱搜